秦川物联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3-12-29 21:44:01 来源:火狐体育真人入口公司秉承“创领先技术,创一流产品,创卓越绩效,创百年品牌”的企业愿景,始终紧密围绕物联网领域,聚焦主业,专注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标准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服务,坚持自主研发及创新。2022年在依托于物联网技术及其标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基础上,公司物联网产品、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均有所突破。详细情况如下:
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高温限电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公司克服种种困难,紧抓市场机遇,不断的提高产品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90.11万元,虽然业绩不达预期,但较上年同期增长20.36%。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贡献主要来自于物联网产品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的销售,其出售的收益为32,433.10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8.16%。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出售的收益及销售数量分别同比增长41.03%、40.84%。这得益于公司在燃气表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将新客户的开拓目标聚焦于大型集团燃气公司、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燃气公司等大客户。近两年来公司在拓展大客户方面已逐渐取得成效,大型燃气集团公司、省会城市客户数量、出售的收益及占比均增幅较大。
公司充分的发挥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上的先发优势以及核心技术向物联网智能水表、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物联网终端商品市场不断延伸。借助燃气表业务打下的坚实的客户基础,培育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2022年公司在用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产品上加大了推广、开拓和布局工作,业绩已逐渐体现。2022年公司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实现出售的收益733.98万元,同比增长4.58倍。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1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5.30%。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及销售数量均增长,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多的根本原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毛利率下降导致利润减少。公司营业收入毛利率由2021年的35.89%下降至2022年的30.51%,毛利率下降5.38个百分点。公司2022年毛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系产品成本增加。一是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中部分产品因客户对功能需求不同,该类型产品其主要原材料模组及物联网卡、智能燃气表主控芯片等采购价格相比来说较高,因该类产品销售占比上升使整体产品成本增加,使得毛利率下降;二是随公司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逐步完工转固,公司固定资产规模上升,但是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导致制造费用中折旧费用增加。(2)期间费用同比增长,导致利润减少。一是持续加大了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平均薪酬的增长使得研发费用增长较大。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5,040.15万元,较上年增长1,278.33万元,同比增长33.98%。二是公司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更需加大市场开拓及运维力度,发展大客户的同时增加原有客户粘性,因此使得销售费用较上年增长781.84万元,同比增长18.87%。三是公司2022年管理费用增加554.94万元,主要系公司于2022年6月投资成立的子公司秦川智能传感器处于前期建设阶段,租赁厂房费用、前期开办费用等导致管理费用增加357.16万元,其次因公司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平均薪酬增长使得管理费用增加。(3)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主要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公司部分中小客户销售回款没有到达预期,应收账款账龄增长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加新业务领域的研发技术储备。2022年10月,被认定为“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2年12月,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5,040.15万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33.98%,占收入比重为13.70%。公司坚持外引内培的研发人员队伍建设,保持研发人才的高素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发人员数量从2021年末的157人增加至2022年末的192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由2021年的16.62万元增长至2022年17.70万元,同比增长6.50%。
公司依托物联网技术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运行系统的研发积累,应用于燃气管理、水务管理等领域,从而对智慧燃气、智慧水务平台的持续研发投入,达到助力于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公司在智慧燃气以及智慧水务领域进行纵向深化研发,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65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参编3项国家标准。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多年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自身募投项目“智能燃气表研发生产基地扩建项目”“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的建设,打造了公司“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实现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有效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同时为公司发展工业物联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2月公司“智能仪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入选工信部国家“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2023年1月公司“智能燃气表智能制造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四川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023年1月,公司入选“2022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23年1月,公司“智能燃气表智能制造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四川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023年3月,公司“IFMP工业物联网平台”入选“成都市工业互联色平台”。
该项目原预计可全部达到可使用状态并结项的日期为2023年3月,但由于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发展状况等较多不明朗因素等的影响,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大,项目建设相关的物流、人员、采购等均受一定的影响,导致该募投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有所放缓。依据公司目前真实的情况,公司将该项目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调整至2023年12月。
公司通过变更部分募投项目,建设“智能燃气表腔体项目”,完善上游产业链,提质降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目前基本的产品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和IC卡智能燃气表以自主生产的钢壳体为主,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国际燃气表市场需求更多是铝制腔体燃气表,公司为实现自主生产铝制腔体替代原外购成品,实现产品的标准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燃气表成本,因此结合燃气表一体化设计能力和积累的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业务领域技术和经验,进行“智能燃气表腔体项目”建设,从而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
公司2022年6月新设全资子公司秦川智能传感器,建设智能传感器及核心零部件项目,重点开展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家居智能传感器、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终端、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终端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可大范围的使用在汽车、医疗保健、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该新业务的开展,依托于公司工业物联网的技术储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化的独特优势,为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创造了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该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展,目前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
公司是从事智能燃气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将精确计量、智能控制、数据通信、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与精密仪表制造融合,并提供燃气运营管理软件。报告期内,公司主体业务、基本的产品未出现重大变化。公司目前的基本的产品有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运行体系、IC卡智能燃气表、膜式燃气表、工商业用燃气表、物联网智能水表、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
物联网智能燃气表集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一体,通过NB-IoT或LoRa通信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输,与智能燃气表综合管理软件组成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运行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是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燃气的典型应用。
公司“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运行体系”涵盖了燃气运营商、燃气用户对天然气运营管理及用气安全实时监控的需求,可实现智能计量、远程预付费管理、实时阶梯气价、双向通信、流量监控、故障分析及防爆安全切断报警、燃气数据统计分析与用户习惯分析、数据共享与信息安全管理等功能,可满足燃气运营管理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具有安全性高、数据统计精准、双向通信、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智能燃气表行业的发展趋势。
IC卡智能燃气表是将机械与电子计量技术、机电转换技术、智能阀控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防爆安全切断技术和一体化结构设计融为一体的智能计量燃气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燃气用户预付费管理,较传统入户抄表方式,可节省更多的人力资源,燃气用户可持IC卡前往售气网点购气,解决了燃气行业“入户难、抄表难”等问题,降低了燃气运营商管理成本。公司IC卡智能燃气表具有计量准确、阀控可靠、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等特点。
公司的膜式燃气表产品采用两室四腔结构,是利用柔性膜片计量室做测量的气体体积计量装置,主要由机芯、外壳、计数器等组成。其基础原理是把气体通入体积恒定的计量室,充满后再排出,在此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传动机构,把充排气的次数转换为体积,并反映到计数器上显示出来,可实现燃气的机械计量,满足燃气运营商对燃气计量的基本需求。
物联网智能水表是一种利用现代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物联网通讯技术、嵌入式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等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并进行用水数据传递及结算交易的新型水表。物联网智能水表可定时将计量信息及表具运作时的状态信息通过NB-IoT网络上传到管理系统平台,且支持数据交互,具有实时通信、定时上报、远程调价、阶梯计价、远程抄表、远程阀控、报警器联动等功能,支持在线、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
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是一种固定式天然气报警设备,可通过NB-IoT可实现远程实时报警、浓度监测、定时/错峰上报、小程序查询、寿命到期提醒等功能。大范围的使用在家庭、宾馆、公寓等存在天然气的场所,进行天然气泄漏监测,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公司根据行业技术趋势及公司发展的策略,制定了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公司的技术与产品的研发采用项目制,按产品研发控制的项目、目标要求及测算方法,全过程监控各项目的实施,确保按预期的项目进度交付契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满足过程要求,提高过程效率和有效性。实施项目责任制和计划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核心组成员主要来自技术中心,质量、生产、销售等部门配合,充分调动和利用多个职能部门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开发,缩短开发周期。
公司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由供应部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按照订单要求进行采购。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包括智能燃气表主控芯片、通信模块、电子元器件、五金零部件、工程塑料、钢材等各类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部负责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供应商提供样品经技术中心或质量管理部测试、生产运营部试用合格后,由质量管理部、供应部等相关部门联合评审后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应部根据生产运营部物料需求,并经副总经理批准后,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并通知供应商发货。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并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备货的生产模式,即公司主要根据订单并结合市场需求及销售预测,制定生产计划,适当备货并组织生产。公司拥有全自动环保电泳生产设备、全自动壳体智能生产线、全自动燃气表基表柔性装配智能生产设备以及全自动膜式燃气表基表检验线等,采用互联网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专用检测手段、视觉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二维码追溯等智能制造技术生产基表的生产线和自检线,在充分考虑设计、制造、测量、环保、安全等要求的基础上,对所需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试验设备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基础设施良好,打造柔性生产线。在生产过程实时管控,信息实时反馈,实现了燃气表基表生产与检测的自动化,保证了产品工艺设计和技术的匹配度,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采用直销模式,经过多年的市场营销布局,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并与众多下游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C40)”中“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之“供应用仪器仪表制造(C4016)”。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C40)”。公司生产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之“智能测控装备制造”—“智能煤气表”。
我国燃气表从20世纪90年代的传统式机械燃气表开始,先后经历了以IC卡预付费系统为代表的IC卡智能燃气表、基于GPRS、LoRa、FSK等通讯技术的智能燃气表,直至2017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建设——NB-IoT物联网燃气表。
伴随国家“双碳目标”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数字基建”浪潮中公共事业的智慧化升级,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促进国内天然气供气量逐年上涨、用气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天然气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燃气表市场持续增长,随着天然气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燃气运营商对燃气表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需求的提升,智能燃气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且随着智慧城市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燃气表、水表等基础能源计量工具的智能化终端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天然气相关智能终端的稳步增长。
智能燃气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终端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注重安全、可靠、智能便捷,以远程管理、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等为主要核心功能的智能燃气表将逐步取代旧燃气表。公司采用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智能燃气表及管理系统来支撑燃气公司的智慧化管理,利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向。公司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软件系统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
同时,智能燃气表的市场需求与天然气消费量、燃气表存量替换以及智能燃气表的渗透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的发展驱动力主要取决于天然气消费量持续上升、燃气表强制更换、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燃气运营管理需求的增长等多种因素。
依托公司在燃气计量和控制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将家用燃气管理、水务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报告期内持续加强智慧燃气、智慧水务的研发投入,致力于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燃气、智慧水务的纵向深化。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布局和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物联网智能终端需求的增长。公司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水表属于物联网终端产品,公司的核心技术提高了燃气表、水表的计量精准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智慧性,公司主要产品均使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和水表相关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核心产品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的竞争力,满足客户差异化的使用环境,丰富产品类别,其销量增长迅速。公司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产品符合城市燃气运营商的未来发展需要,未来需求会继续增加。
公司以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为核心产品,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燃气表基表及智能控制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核心产品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是由感知单元、控制单元、信息存储单元、无线通信模块组成的物联网终端,具有燃气体积测量、流量感知、电压检测、环境磁场检测、燃气泄漏检测等感知功能和远程预付费管理、远程阀控、智能保护、信息安全管理、安全切断等功能。公司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产品在计量性能指标、安全性能指标、温度适应性、机电转换误差、阀门气密性与耐用性、接头扭矩等技术指标方面相较于同行业公司具有优势。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为基础,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和全流程的制造工艺,生产的智能燃气表性能稳定、功能齐备,部分关键/主要技术指标优于欧洲、日本标准。
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成果: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7项、184项实用新型专利(含1项日本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美国发明专利19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日本发明专利4项、248项软件著作权,主编及参编国家标准共27项。经过长期的行业积累,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市场需求响应速度、产品性能、产品种类、品牌知名度和终端客户认证情况在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公司近年来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品结构的日益完善,凭借公司的市场先发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品牌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高,近几年销售规模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实力不断增强。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目标是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公司将结合多年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储备及自身建设智能制造工厂经验,拓展工业物联网相关业务。
近年来,伴随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兴起,智能传感器得到了广泛地关注。智能传感器的核心技术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我国的传感器企业多属于面临中低端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国家持续关注智能传感器国产化替代问题,相继出台《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公司新设全资子公司智能传感器及核心零部件项目重点开展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家居智能传感器、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终端、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终端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可广泛用于汽车、医疗保健、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的研发加快、移动健康监测的需求上升、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以及智慧城市的深入建设,都带给了传感器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等领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2021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814.10亿元增长至约1113.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14%,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308.30亿元。
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深耕于精确计量、智能控制、数据通信、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与精密仪表制造相融合,研发和生产制造,依靠科技创新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自主研发的领先核心技术。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拥有432项专利(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7项、184项实用新型专利(含1项日本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美国发明专利19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日本发明专利4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同时公司针对核心技术与相关技术人员签署专项保密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和传播。公司拥有机械计量技术、壳体密封技术、温度转换技术等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取得。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65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参编3项国家标准。
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3.98%,主要系(1)为满足业务发展、战略布局以及产品持续创新,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使得研发费用增长较大;(2)因研发相关的长期资产增加,本期折旧摊销费用增加。
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智能燃气表系列产品性能优良,满足用户“安全用气、公平用气、智慧用气”的需求。
公司自主研发的“家用智慧燃气物联网管理系统”入选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与应用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行业应用展示项目;“面向智能燃气表的物联网系统”2020年7月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运行体系在智慧能源公共服务管理中的应用”项目于2021年3月入选工信部“2020-2021年度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智能燃气表智能制造平台创新应用”项目于2021年11月入选工信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公司于2021年11月入选工信部国家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智能仪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于2022年2月入选工信部国家“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2022年10月,公司被认定为“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2年12月,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1月,公司“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燃气服务示范场景”入选四川省新经济重点平台和新场景项目;2023年3月,公司“IFMP工业物联网平台”入选“成都市工业互联色平台”。
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7项、184项实用新型专利(含1项日本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美国发明专利19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日本发明专利4项、248项软件著作权,主编及参编国家标准共27项。
公司产品在智能计量、智能阀控方面的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机电转换误差、电子计量误差、开关阀电流、开关阀时间、机电阀使用寿命、阀门泄漏量等指标上,优于欧洲标准和日本标准。
委员单位;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联网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1)委员单位、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SAC/TC28/WG28);是“全国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委员会”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组(SAC/TC260/WG5)、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组(SAC/TC260/WG7)、大数据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SAC/TC260/SWG-BDS)成员单位。
公司主编2项国家标准,具体为GB/T30269.903-2018《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第903部分:网关逻辑接口》和GB/T36330-2018《信息技术面向燃气表远程管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公司参编GB/T41816-2022《物联网面向智能燃气表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技术规范》、GB/T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GB/T41248-2022《燃气计量系统》、GB/T40689-2021《智慧城市设备联接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要求》、GB/T39841-2021《超声波燃气表》、GB/T32201-2015《气体流量计》、《物联网面向智慧城市技术应用指南》、《计量器具控制软件的通用要求》等2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报告期内,新参与3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即GB/T41248-2022《燃气计量系统》、GB/T41816-2022《物联网面向智能燃气表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技术规范》、GB/T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的编写。
公司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掌握了与智能燃气表、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发展方向,率先进行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形成技术储备。
除燃气表相关技术与产品、智能水表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外,公司还拥有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储备,拥有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管理系统集成技术、产线仿真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等多项工业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储备,公司公用事业计量产品线及相关服务将逐步丰富和完善,并择机拓展工业物联网业务,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持续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公司注重研发团队建设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培育,以邵泽华为代表的公司核心管理与技术团队拥有多年智能燃气表领域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管理经验。通过长期的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与制定,并进一步落地为成熟的商业产品,保证产品的计量准确性、安全性及智慧化服务。
公司研发人员具备机械制造与计量技术、传感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各领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并拥有嵌入式软件及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新产品从设计、试制到批量生产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技术团队执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为19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5.00%。2022年度,公司积极从外部招聘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人员,为公司产品创新性注入新鲜血液。研发团队员工与上年同期相比整体年龄更趋向年轻化,且高学历员工占比较上年提高。
公司的智能燃气表产品采用整机一体化结构设计,从基表设计开始即考虑机械计量与机电转换、智能阀控、数据传输及信息安全等多种技术指标参数及性能的综合要求,从基表生产到智能表单元组装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和整体制造工艺流程,在产品结构上将计量、采样、阀门、主控电路等单元集成密封,保护电子部件不受环境影响而出现干扰和失效的情形,实现了智能燃气表产品的全密封结构,避免了外购基表二次拆装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适配性、密封性、安全性等问题。
公司燃气表的核心零部件及整机均自主设计和自主生产,具备模具加工、注塑、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基表及阀控部件生产、智能表集成及检测等完整工艺流程。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从零部件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即进行严格的品控,通过采购高品质材料、精益生产,使得燃气表零部件特性(伸缩性、抗腐蚀性、抗老化性等)满足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提高零部件之间结构及参数的匹配性,避免因零部件失效或过早老化导致计量不准确和密封性降低引发的泄漏风险,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降低了智能燃气表的整体生产成本。
公司始终秉承客户至上的营销服务理念,经过多年的市场营销布局,逐步建立起了专业化的营销服务网络,在长期的营销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营销服务经验,并与众多下游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营销服务网点设立上,公司建立了宝鸡、乌鲁木齐、济南、石家庄、哈尔滨、吉林、南昌、昆明、北京、贵阳、长沙、合肥、郑州、西安、南京、兰州16个办事处,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并具备全国性的售后服务能力。上述已建办事处进一步增强公司对核心销售市场的覆盖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使公司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客户资源,拉近公司与客户的距离,及时了解客户信息,从而提升销售效率、扩大销售规模。
公司客户结构良好,是中国燃气、港华燃气、昆仑能源、华润燃气、合肥燃气、南京港(002040)华、杭州然气等全国和地区大型燃气集团合格供应商,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稳定并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7.12万元,同比减少95.30%。报告期内,公司销量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本期产品成本增加,导致毛利率下降;以及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同比增长较大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随着收入的增长,加之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销售回款不及预期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若宏观经济、市场竞争程度、原材料价格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产品毛利率持续下降或期间费用持续增长,而公司不能通过新业务的拓展或者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公司存在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未来若宏观经济下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运营成本增加、利率及汇率变动、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因素个别或共同发生时,则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下游燃气运营商为进一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为燃气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对燃气表及综合管理软件的智能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燃气表生产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公司不能继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公司需结合市场需求对现有智能燃气表产品、综合管理软件进行不断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公司还将开发超声波流量计等新产品、新技术,上述技术创新与产品研究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由于行业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及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从研发到投产创收的周期较长。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失败或是开发完成后不符合市场需求,将导致公司前期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公司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可能进一步增加。虽然公司坚持实行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拥有较为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及岗位晋升机制,并通过核心技术人员持股安排来增强技术人员的稳定性,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对技术人才的争夺日益加剧,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则可能导致公司面临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如若由于人才流失造成技术秘密泄露等情况,可能造成竞争对手掌握公司核心技术,将可能导致公司陷入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公司持续进行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和持续的投入并需要有运行良好的专利管理制度;如果出现专利管理制度未能有效运行、专利被无效、在审的专利不被授权或保护范围缩小、核心技术泄露、知识产权被侵犯、专利诉讼、专利申请撤回等情形,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燃气表行业竞争激烈,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提升研发实力、增强创新能力、扩大产能、加强营销网络布局,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公司面临产品的毛利率下降及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燃气表(特别是民用燃气表)的发展受天然气行业、房地产行业、城镇化建设及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天然气普及率及居民气化率的提升,燃气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满足天然气价格改革要求,节约管理成本、方便用户缴费,燃气运管商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包括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在内的智能燃气表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是,如果国家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下业需求增长速度放缓,可能对公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原材料包括智能燃气表主控芯片、通信模块、电子元器件、五金零部件、工程塑料、钢材等。报告期内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在70%以上,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影响公司的营业成本。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公司将面临着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燃气表是安全用气的关键设备,产品的稳定可靠性影响了燃气使用的安全与稳定,产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一定风险。若公司生产的燃气表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公司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持续加大开展研发工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发团队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未来如果公司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或者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未能产生预期效果,公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受研发投入增加影响出现下降的情况。
国内智能燃气表市场逐步以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为主,但智能燃气表的市场需求与天然气消费量、燃气表存量替换以及智能燃气表的渗透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的发展驱动力主要取决于天然气消费量持续上升、燃气表强制更换、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燃气运营管理需求的增长,影响因素多,燃气运营商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广或鼓励运用NB-IoT技术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并未出台关于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产品的强制推广或强制使用的政策,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的市场销售主要依靠智能燃气表生产企业的市场推广,预计未来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能否保持增长趋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速放缓或下降。
2022年公司的客户数量为535家,其中销售金额低于50万的客户数量为407家,占当期客户总数比例为76.07%,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9.30%。公司客户分散,销售金额低于50万元的客户数量较多,该类客户通常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采购量不稳定。未来如外部经营环境影响而导致其经营情况发生不利变化,该类客户流失的可能性较大,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022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4,331.8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6.14%,应收账款占比较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应收账款将继续上升,如果未来客户信用情况或与公司合作关系发生恶化,将形成坏账损失。若公司不能有效降低应收账款余额,或应收账款账期进一步延长,将使公司面临营运资金不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等风险,从而对生产经营和净利润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如发生金额较大的坏账且计提的坏账准备无法覆盖的情况,将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未来,公司若不能被持续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动导致公司不能持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将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生产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之“智能测控装备制造”—“智能煤气表”。
行业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计量协会燃气表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等各具体应用行业的主管部门,涉及法规政策众多。目前,公司严格按照行业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进行生产经营。但如果仪器仪表下游运营商应用行业的相关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发生变化且公司未能及时对产品研发及生产、产品类别及质量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则将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构成不利影响。如果行业发展不达预期或市场需求下滑,将导致公司所处细分行业发展放缓,从而影响公司的快速成长。
公司所处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有着密切联系,若宏观经济状况及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气表将更加注重安全、可靠、智能便捷,以远程管理、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等为主要核心功能的智能燃气表将逐步取代旧燃气表。采用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智能燃气表及管理系统来支撑燃气公司的智慧化管理,利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向。国家政策带来的行业利好,推动燃气表的发展。
2021年1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经《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测算,预计2025年天然气总需求为4,300-4,500亿立方米。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
2021年3月,《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等。未来,国家将加大天然气的开采、利用、调配工作,直接推动燃气公司行业的快速发展,燃气公司作为国内的主要燃气终端供应商,也间接地促进燃气表的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充。提出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2021年3月,《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等。未来,国家将加大天然气的开采、利用、调配工作,直接推动燃气公司行业的快速发展,燃气公司作为国内的主要燃气终端供应商,也间接地促进燃气表的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充。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5号)《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特别提出,鼓励高层民用建筑推广应用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对电气和燃气设施进行监控和预警。
2021年8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报告提出天然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全面构建安全可靠、有弹性有韧性的天然气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体系等立足碳达峰目标和行业新形势,明确天然气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天然气消费增量发展及存量替代的双重发力,将推动相关智慧终端需求稳步增长。
2021年11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全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深刻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燃气事故教训,紧盯燃气安全运行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全面排查整治老旧小区、餐饮等公共场所,以及燃气经营、燃气工程、燃气管道设施和燃气具等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开展综合性、精准化治理。同时,加快完善安全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数字化、智能化安全运行监控能力建设,普及燃气安全检查、应急处置等基本知识,提升燃气安全保障水平。燃气公司在国家质量政策指导下,需要选择产品质量、管理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更优的智能燃气表,以“硬核科技”构建城市燃气安全闭环管理,提升燃气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全面提升燃气设备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满足用户需要。
2022年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在节水节能的大背景下,政策驱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业务,水务信息化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智慧水务行业需求端迎来城镇化建设提速和供水漏损控制政策催化拉动,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2022年6月,发布的《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指出在全面摸清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底数的基础上,马上规划部署,抓紧健全适用更新改造需要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开展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2022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底钱,基本完善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布局和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物联网智能终端需求的增长。公司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软件系统领域具有相对的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智能燃气表的市场需求与天然气消费量、燃气表存量替换以及智能燃气表的渗透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的发展驱动力主要取决于天然气消费量持续上升、燃气表强制更换、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燃气运营管理需求的增长,影响因素多。同时,随着下游需求持续释放,相关产业如传感器、系统集成供应商也可能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进入公司业务领域参与竞争,则会加剧市场竞争。
近年来,燃气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7月,国务院安委办全国燃气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强调要深刻汲取近期燃气事故教训,集中力量迅速开展燃气安全“百日行动”。燃气企业对安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使用的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等终端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全球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工业的升级改革进一步使天然气向第二大能源的目标前进。根据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推出了系列政策,进一步加速了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加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在国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指出将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
2021年9月,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指出要突破MEMS传感器和物联网芯片的设计与制造。
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等领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2021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814.10亿元增长至约1113.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14%,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308.30亿元。
目前,我国大约60%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器仍依赖进口,中高端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存在较大短板。数据显示,国内智能传感器国产化率从2016年的13%增长至2020年的31%,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预计未来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将持续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树立“做受人尊重的人,做受人尊重的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围绕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高价值、高性能的物联网智慧能源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形成物联网智慧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体系,并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安全用气、公平用气,公司以研发创新为公司未来发展驱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升级研发中心,升级智能化工厂。
在智慧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中,公司传统主营优势业务都属于智慧城市物联网板块,在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慧管理与服务技术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司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上的先发优势,结合行业积累、技术优势、募投项目“智能燃气表研发生产基地扩建项目”“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以技术引领行业发展,以市场推动技术创新,转化成包括智慧水务系统和智慧燃气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
公司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的成果和优势将拓展工业物联网业务。公司继续跟踪智能制造趋势并进行前瞻性科研和技术创新,结合公司积累的多项技术,同时结合募投项目建设实施成果,将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在工厂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厂建设,推动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及云制造等方面的工业物联网产线建设业务。
同时,公司强化组织团队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包括管理方式创新、员工工作模式、组织文化等,提高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在产品与服务的营销推广上,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诚信为本,通过多渠道展开业务。注重物联网智能终端导向,发挥软硬件协同效应,大力推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系统的销售。
主营业务方面,公司在维护原有客户黏性的基础上,将新客户的开拓目标聚焦于大型集团燃气公司、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燃气公司,在继续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持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公司不断提高在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增强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的互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战略,依据市场需求,开发标准化、模块化物联网智能产品,确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主打产品,推动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
依托公司在计量和控制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将燃气管理、水务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围绕安全、公平、智慧,持续加强智慧燃气、智慧水务研发投入,实现智慧燃气和智慧水务业务领域纵向深化,提高用户满意度,满足燃气和水务运营主体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监控、信息化管理等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城市公用事业智慧化管理和服务。
公司以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产品为核心业务,向智慧燃气平台、智慧水务平台、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领域纵向深化及拓展,继续坚持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持续加强研发投入,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丰富且行业领先的核心专利技术研究、规范关键技术要求的标准研究等增强创新活力;培养与激励研发团队成长,提升研发队伍素质,增强公司市场竞争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国家方针与行业产业动向,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科技产业布局,不断的提高公司价值,丰富公司产业链,推动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
根据公司长期战略规划,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将打造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公司总结了建设“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工厂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慧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将拓展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咨询服务、规划建设和建设实施。
公司将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各部门业务规划的梳理为核心,包括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责、规范薪酬管理、员工绩效考核激励、人才资源引进建设,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以及改善研发条件和环境,以此吸引更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公司技术的持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南 京 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秦川物联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